前麵提到,傳統文學批評的基礎土要建立在印刷出版的文字文本以及對文本的闡釋上,不僅對活生生的日常文化經驗和實踐鮮有評述,而且不可能從理論上對伴隨新技術、新媒體出現而變化乃至生成的文化樣式進行充分的理論概括。20世紀中、後期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的形成和普及,通常意義的文化,包括形式和內容,正經曆著巨大的變革。最明顯的是,電子媒體的廣泛運用不僅逐漸改變了人們的閱讀、寫作習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空間觀念。激光印刷、閱讀機器、高速信息傳導、自動成像和電子合成、數字技術在聲像方麵的應用、自動寫作機製、激光影碟、電腦網絡、信息高速公路、高保真音響、高清晰度電視等,所有這一切,都強烈衝擊著自文字和印刷術發明以來形成的、局限於少數“文化人”範圍的文字文化。在很多情形下,書寫文化在社會中所占的首要位置,今天已經被聲像文化所取代,而昔日備受推崇的藝術獨創性也日益受到複製技術發展的威脅。麵對這一技術和文化的轉型,一些激進的批評家認為有必要將文化批判的鋒芒延伸到新技術和新媒體領域,在父權和資本主義秩序尚未站穩腳跟時搶先占領這塊具有爭議性的空間。
涉足新技術、新媒體空間,首先必須對其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在這方麵,執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多娜·海蘿威以其文化批判和科學研究兩方麵的學術背景成為無可爭議的代表。她在耶魯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講授意識史和科學史。80年代初,在女性主義文化批判理論的影響下,海蘿威開始發表一係列以文化、哲學思辨審視科學和新技術的論文。1991年結集出版的《猿猴、機械人與女性:自然的再創造》是海蘿威多年潛心研究意識形態、特別是性別政治與自然以及自然科學之間關係的總結。該書一出版,即獲得評論界的嘉許,不僅立即被授予美國國家圖書獎,而且被譽為既代表了“猿猴科學研究”方麵的“最佳學術成果”,又為文化批評界“提供了新的視野以及新的希望政治的可能”。《猿猴》一書的中心章節是一篇題為《機械人宣言:科學,技術,以及20世紀晚期的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論文。海蘿威所稱的“機械人”,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20世紀晚期以來出現的混雜生物,它們由特殊的有機體和機械裝置共同構成,既包括在信息係統、文本以及人類工程學控製下的再生產體係等“高技術”裝扮中的人類自身和其他有機生物,又包含裝扮在相同機製中的無機物體,特別是機器本身。用比較通俗的語言說,海蘿威筆下虛構的“機械人”,乃是在20世紀中晚期高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有機與無機相結合的特殊混合物,它既有人類的特征,又無可避免地結合了高技術條件下的機器性。根據海蘿威的說法,她在80年代寫作該文,是為了在世界範圍內人類已逐漸演變成“混合體”(hybrids)的條件下“找尋政治方向”。她意圖通過考察女性主義理論中關於“科學客觀性”的爭論扭轉對有機體與技術結合的輕視,以便凸顯女性主義的政治立場,以多元性策略為女性主義文化批判開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