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四編 80、90年代的前沿思潮

字體:16+-

第三十二章 從文學研究到文化批判

如果必須用一句話來概括近二十年歐美文學、美學研究所經曆的巨大變革,那就是從以經典作品為基礎的文學文本批評轉向以考察各種形式的文化涉意實踐(signifying practice)為基礎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二十年以前,支配英語世界文學、美學研究的理論前提仍然是對什麽是文學、什麽不是文學的清晰劃分。這一理論假設的背後是顯而易見的精英主義。一方麵,它認定少數“經典”文本具有超越時空的“內在”價值,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最為美好和純淨的經驗,因而與那些缺乏“內在美學價值”、以迎合大眾口味為目的的通俗文本劃清界限。另一方麵,這一理論假設認為少數經過特殊訓練的精英具有大多數人所缺乏的高雅趣味,能夠體味到經典文本內在含有的價值。他們不僅是社會中一小部分唯一具備欣賞但丁、莎士比亞、波德萊爾、馬拉美的文化貴族,而且掌握著以抽象的價值標準評判後來文本的文化權利。俄國形式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的發展,為以探討文本“文學性”(literariness)的文學研究鋪平了道路。盡管俄國形式主義並不以“文學性”觀念強調經典文學文本對通俗文化文本的超越,隻是意在從語言層麵對兩類文本的“文學性”加以理論化,而且其本身也並不旨在挑戰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社會、曆史性的重視,但在俄國形式主義影響下的英美文學、美學研究自20世紀30代起就以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曆史觀念的偏離出現於並逐漸占據了以大學校園為機構中心建立起來的文學批評界。實際上,“文學”一詞在拉丁語中最初僅指涉與口頭交流相對的書寫活動,至今在英語中仍含有區分識字與文盲的意義。在浪漫主義時期,“文學”一詞逐漸由對學習和閱讀技巧的指涉轉化為與藝術、美學、創造性、想象性等相關的觀念。19世紀資本主義的興盛使文學研究最終完成了取代古典研究的進程,文學成為一種新的具有社會政治意義與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相聯結的文化力量。隨著資產階級支配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確立,文學逐漸扮演了某種強調國族和諧、消泯階級衝突的角色,因為文學作品中所謂的超越性和對人類同情心的激發具有緩和衝突、縫合裂痕的審美效用。如果說文學在英國被認為能夠幫助社會支配勢力對工人階級實行軟性控製,使其暫時忘卻充滿利益爭鬥的現實,那麽它在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則更多與個人才能和社會地位的升遷相連。文學領域的訓練能夠幫助出身寒微的人擺脫困於農場或商鋪的命運,跨入法院或教會的殿堂,進而實現所謂的美國夢。但無論文學在不同國度中具有多大角色的差異,歐美文學研究中最為顯著的共同性是對自文藝複興和浪漫主義時代所形成的人文主義傳統的強調。文學的閱讀和研究被認為具有陶冶性情、完美人格的功效,能夠培養閱讀者的想象力,使他們學會尊重真理、尊重公平道義的理性原則。根據安東尼·伊斯特霍普(Antony Easthope)的考察,文學研究範型的確立基於五種互為聯結的理論前設:(1)傳統意義上的經驗主義認識論;(2)某種特殊的教學實踐,即所謂的“現代主義”閱讀方式;(3)在尊崇經典、藐視通俗文本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研究領域:(4)研究的客體是經典文本;(5)經典文本是自足的完整體,而對其的研究閱讀旨在找尋蘊藏其間的意義。[1]強調文學文本性的典型代表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初興、在20世紀40、50年代盛行於英美的新批評理論。這種理論排除作者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氛圍對寫作的影響,認為文本本身構成了一個與其他外在因素無關的完整客體,而閱讀和批評的目的在於發現構成文學文本的統一主題及語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