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二節 堯斯的效果史觀和審美經驗論

字體:16+-

堯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年)是聯邦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法國文學教授,接受美學的主要創立者和代表之一。

堯斯是作為法國文學專家走上接受美學論壇的,所以,他對文學史研究的關心勝於對理論本身的關心。從《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起,他的一係列論文都圍繞“文學史研究”這個中心課題,接受美學的理論要點就在這些研究中產生。這些論文後來匯集成《論接受美學》一書於20世紀70年代初出版,可以代表他第一時期的思想。第二時期,是他接受美學思想發展深化的時期,研究的中心課題移向審美經驗及其曆史,以1979年出版的《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一書為代表作。現擬按兩個時期分述堯斯的美學理論。

一 對“文學史悖論”的解答

第一時期,堯斯接受美學理論的中心目標是解決所謂“文學史悖論”,即批判種種把文學與社會曆史、對文學的美學思考與曆史思考對立起來、割裂開來的錯誤傾向,重建文學與曆史之間的本質聯係。[8]

堯斯重點論述了自己對“文學的曆史性”的獨特看法。在這個問題上,他首先批判了實證論的“曆史客觀主義”的觀點。實證論的文學史觀,認為文學的曆史性就在於“對獨立絕緣的過去所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作‘客觀的’描述”,以為把大量文學現象按其時間上發生的先後次序作編年史式的排列就獲得了“曆史性”。堯斯斷然否定了這種觀點,指出,“傳統文學史所包容的無限增長著的大量文學‘事實’”,“隻是被收集起來分了類的過去,所以根本不是曆史,而是偽曆史。任何人,若將一係列這類事實看作文學史一個片斷的話,他卻混淆了藝術作品與曆史事實的重要特點”。他認為曆史事實的曆史性在於它們處於一定曆史因果關係的客觀係列中。而文學“事實”卻不是這樣。一方麵,作品體現了藝術家創造的特性和意圖;另一方麵,作品對讀者的影響和效果也是這一“事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文學事實”不是一種純客觀的曆史性因果鎖鏈,而是包含著兩種主體(作家和讀者)的參與和介入。它的曆史發展並非完全是由它本身決定的,而是由作家、作品、讀者之間、主客體之間多重交互作用決定的。據此,實證論的曆史客觀主義的文學史觀,就既“忽視了藝術家的特性”,也忽視了讀者這個舉足輕重的因素,因而就“忽視了文學獨一無二的曆史性”。其實質,就是把文學史變成一個“封閉係列”,“把文學史降低到一種‘事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