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三節 海德格爾的本論解釋學美學

字體:16+-

談到現代解釋學美學,人們立即會想到海德格爾。前麵我們已介紹過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美學,在這裏,我們主要論述他的解釋學美學思想。

一 開辟了解釋學的現代方向:本體論的轉折

近代解釋學美學主要是一種方法論解釋學美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由他們兩人確立起來的方法論解釋學有以下三個方麵值得注意:(1)普通解釋學脫離了具體的學科門類成了一般方法論:(2)解釋學方法的基本原則和目標仍然是在自然科學認識論的框架內來設想的,即消除誤解以達到正確、客觀的理解,因而它又被稱之為“客觀解釋學”;(3)在普通解釋學那裏,理解和解釋隻具有方法論意義而與本體論無關。一些主要美學觀點已如上述。海德格爾不滿意這樣一種解釋學理論。他從自己的基本本體論出發,對解釋學進行了新的思考。海德格爾哲學、美學的基本出發點是存在(Dasein)。他曾師承胡塞爾,受到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的重要影響。他的哲學代表作《存在與時間》就是為了表示“敬意和友誼”而獻給胡塞爾的。然而,海德格爾絕不是一個唯老師學說是從的馴順而平庸的學生。他很快就與老師的體係決裂了。他對胡塞爾的意向性、範疇直觀和先在概念加以改造,融入自己的思想體係之中,而徹底拋棄了胡塞爾的先驗主體這一出發點,代之以具有曆史性的存在概念。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認為,在他以前的整個西方哲學史都沒有真正地討論過存在問題,而隻是討論了存在者的問題。他要一掃兩千多年來蒙在哲學之上的迷霧,去揭示存在的真正本質。而對存在的追尋又主要是通過一種特殊的存在者——此在(Dasein),即人來進行的。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人的存在首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即,人的存在總是與周圍世界包括其他人聯係在一起的。這就叫“此在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