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年)是德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近代方法論解釋學美學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他的哲學立場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他把一種柏拉圖式的“理念”看成現實的本質。他對於解釋學哲學和解釋學美學的貢獻,首先在於把解釋學從單純對《聖經》的解釋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他明確指出:“解釋學是思想藝術的一部分,因此它是哲學的。”[4]
其次,他在以往精神學解釋學基礎上,提出了以理解為核心的“避免誤解”的解釋學,他把解釋學界定為“避免誤解的技藝”。[5]其意是,解釋學的目的是要盡可能重建和恢複放解釋的文本的原意。
再次,他提出了兩類不同的解釋,即心理的解釋和語法的解釋。他認為,當我們麵對一個藝術文本時,比如一篇文學作品,我們對於它的理解是由兩個層次構成的。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的層次,即語言文字的層次。因為不論是口頭文學還是書麵文學,都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除非把一文學作品與整個語言聯係在一起,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它。理解一首詩或一部小說,首先就要對於構成它的語言文字有所了解,了解它的語法構成,了解它的修辭手段,了解它的語言表現特點等。對此,伽達默爾曾予以高度評價,認為他發現了理解的語言性。
然而,僅僅從語言上理解文學文本是不夠的,因為在這個層次上,審美理解還隻達到文本的字麵意義,尚未觸及深層的精神世界。因此,施萊爾馬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心理解釋問題。這是他的一個獨創性的貢獻。心理解釋要求審美理解的主體走進作品作者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其根本目的是複製作者的原意,即複製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創作意圖。心理解釋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必須排除理解者的個性和其他種種主體性。在他那裏,心理解釋實際上是一種心理轉換,即理解者在想象中把自己變為作者,變為處在作者創作藝術文本時的精神狀態中,從而獲取藝術文本的原意,最終完成理解和解釋。這種看法與移情說美學有某種聯係。這種心理解釋是“避免誤解”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