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美學是在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存在主義哲學和美學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原因。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其內在矛盾日益尖銳。一方麵,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性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造成生產過剩,通貨膨脹,工廠大規模倒閉,工人大批失業,從而使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對於資本主義的幻想破滅了;另一方麵,帝國主義戰爭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千百萬人死亡,社會生產力受到巨大破壞。因此,人們麵對社會的痼疾和殘酷的現實,感到惶恐不安,深受壓抑。這就形成了存在主義美學得以滋生的土壤。所以從根本上說,存在主義美學是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在美學上的曲折反映。然而,存在主義美學之所以在德國和法國盛行,又是和這兩個國家的一些特殊背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劃分勢力範圍,它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根據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德國被迫放棄一切海外殖民地,並割讓了八分之一的國土,還要支付巨額戰爭賠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使得德國資產階級內外交困,處境十分狼狽。因此,驚恐不安、憂慮、煩惱、沮喪和苦悶的陰暗心理籠罩著他們。另外,他們又不甘心失敗,企圖東山再起,從而又具有努力奮鬥的心理。而除工人階級之外,其他階層的人們既不滿現實,要求反抗,又由於曆史原因隻能消極反抗,處處碰壁,從而消沉頹廢。在這種心態下,存在主義哲學和美學也就首先在德國應運而生了。它適應了德國資產階級的思想需要,集中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思想情緒,從而在哲學和美學中占據了很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