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年),當代波蘭哲學家、現象學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早年受教育於裏沃夫、哥廷根和弗賴堡等大學,曾先後師從於特瓦多夫斯基和胡塞爾。英伽登1918年在弗賴堡大學以論文《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先後在裏沃夫和克拉科夫等大學教授哲學。但是從1949—1956年,由於他的學說被認為是唯心主義的,波蘭政府禁止他在大學教學,但仍允許他在克拉科夫的波蘭科學院繼續他的研究。從1956年起他又被允許在大學執教,並代表波蘭出席國際美學會議,英伽登在生前就有五卷波蘭文的文集出版,他的美學著作主要有:《文學的藝術品》(1931年)、《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1937年)、《藝術本體論研究》(1962年)、和《經驗、藝術作品與價值》(1969年)等。
英伽登的美學學說的曆史命運是頗具戲劇性的。他早年師從德國現象學哲學的創始人胡塞爾,學成後長期在波蘭國內任教。在他用德文發表《文學的藝術品》的第二年,納粹就在德國登台。所以,他為自己的美學奠定基礎的時候,正逢他的祖國和整個歐洲進入一個非常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他堅持自己的學術立場,又一度被解除大學教席。從1956年起,他開始代表波蘭出席國際美學會議。他發現人們對他的學說的了解僅限於《文學的藝術品》,並且它的基本思想也沒有引起當時國際美學界的重視。就連這一部著作之所以得以在西方傳播,主要也靠了像韋勒克這樣的文學理論家的介紹。從50年代下半期起,經過他在各次美學會議上的積極闡述,和他的一係列德語美學著作的發表(包括以前用波蘭文寫的《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的德文版),到1968年,他終於能夠得意地宣告:他關於藝術作品的層次結構的思想,已經被普遍地接受為進一步思考的出發點。[1]但是他的美學思想真正受到重視,還是他身後的事。他的兩部美學奠基作的完整的英譯本,是在他逝世後的第三年即1973年才問世的。隨著結構主義美學、解釋學美學和接受美學的興起,以及藝術本體論探討的深入,他的美學的世界性影響方才日益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