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1卷 古希臘羅馬美學

第四節 審美

字體:16+-

亞裏士多德不僅探討了第一哲學意義上的美,探討了作為可感的審美對象的美的本質,還探討了審美本身問題。

一 審美對象的客觀性

亞裏士多德從客觀唯心主義立場出發,認為作為“原動者”、“不動的動者”、“理性”、“神”的第一哲學意義上的美,是不依賴於人而客觀存在的,主體的理性的認識和作為認識對象的美(理性)是同一的,作為認識對象的美是在先的,是第一本體。這種美是客觀唯心主義上的美。

但是當他進而討論審美、文學藝術領域的美、有生命的東西的美等時,則是從唯物主義上肯定美是客觀存在的。由此可見,他將美看作是存在於客觀事物之中的那些“特定關係”,它們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不言而喻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亞裏士多德認為審美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美學史家們也正是這樣認為的:

亞裏士多德把尺度、秩序、勻稱、數量視為表明美的事物存在的客觀條件。就這個意義而言,它們是獨立的、自在的、不以人為轉移的。因為這些美的條件是從觀察有機體構造的客觀特點中得出來的。[74]

亞裏士多德在討論到作為實踐學科組成部分的倫理行為,同作為創製學科組成部分的藝術的區別時,就更進一步申述了這種觀點。

他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指出,作為倫理行為的品德,同作為人工製品的藝術品彼此是有區別的。就倫理行為的品德來講,除了合乎德性的行為是為行為者所有的外,行為者還必須有某種心靈狀態。例如,做正義的事情的人才會成為公正的人,但這樣遠不夠,他還必須要有從事這種正義事業的正義的心靈狀態。但作為人工製品的藝術品就不一樣了,因為:

人工製作的東西有它自身的優點,因此,隻要它們生成得有某種它們自身的性質,也就可以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