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魏晉至唐初史學批評的演進
早在先秦時期,從孔子對董狐的評論[1]、《左傳》對《春秋》的評論[2]、孟子對孔子作《春秋》的評論中[3],中國史學已經產生了最早的史學批評。到了兩漢時期,司馬遷對《春秋》的評論[4],班彪、班固父子對《史記》的評論[5],把中國史學的史學批評推進到自覺的階段。這些史學批評,一般說來,還是針對具體的史書、史家而展開的,尚未出現一般意義即普遍意義上的史學批評。
從魏晉至唐初,史學批評有了進一步發展,其特點是:一方麵是從比較的角度展開史學批評;另一方麵是在對史學發展的進程和總相作概括中展開史學批評,從而把史學批評推進到更加自覺的、新的發展階段。晉人張輔以馬、班作比較進行評論,目的是要說明什麽樣的史家可以稱為“良史”。他認為:
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鑒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
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範雎、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6]
張輔從史文煩省、作史宗旨、價值標準等幾個方麵對馬、班作了比較,其結論是班不如馬,而司馬遷堪稱“良史”。
南朝宋人範曄撰《後漢書》,對班彪、班固作長篇傳記,敘班氏父子言行頗詳。其論班彪、班固評司馬遷時寫道:
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鹹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譏遷,以為是非頗謬於聖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