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

第三節 禮書的纂修

字體:16+-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門閥地主占統治地位。重視譜牒和禮書,是這個時代在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方麵的兩個特點。

禮書的纂修,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史學的一個突出表現,它與譜牒之學的興盛、衰落大致是同步的。我們可以說,禮書、譜牒的命運是同門閥的命運相始終的。

門閥尚禮,是這時期禮書逐漸繁盛起來的重要原因。其禮書之纂修,顯示出兩個特點:一是賦予禮以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二是賦予它越來越細密的繁文縟節。

司馬遷對禮的看法是:“洋洋美德乎!宰製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餘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製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他又說:“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80]在司馬遷看來,禮的製定,是“人道”的需要,是劃分人的等級的原則,是“整齊”社會秩序的依據。這裏,並無任何神秘的色彩。班固著《漢書》,其《禮樂誌》便賦予禮較多的內涵,他寫道:“治身者斯須忘禮,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製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81]這樣,班固就把禮與“通神明”聯係起來,從而賦予禮以某種神秘的色彩。《史記》、《漢書》關於禮的記述,也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比較簡略。《史記·禮書》僅有一卷,《漢書》是以禮、樂合誌,總為一卷。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史學家們關於禮的認識與表述,一般說來,都是循著上述兩個特點在發展的。

南北朝時期,沈約撰《宋書》,其《禮誌》多達五卷;魏收撰《魏書》,其《禮誌》也有四卷。此二誌所記,有關於禮製者,有關於議禮製者,均煩瑣、冗長,而尤重於祭、喪之禮。《宋書·禮誌》上起魏晉,以明相因之義。《魏書·禮誌》隻敘北魏-東魏,但其有關禮製之根據,往往引證兩漢。值得注意的是,魏收對於禮,是強調了“本於人心,會於神道”[83],而沈約反倒未曾如此,或如同班固那樣,把禮同“通神明”聯係起來[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