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為什麽那麽多的史家、學者潛心積思,致力於譜學的研究?為什麽最高統治集團如此重視譜係之學,組織修撰了一部又一部大型譜牒著作?究其主要原因,這是唐代政治生活的需要,即是最高統治集團為了調節地主階級各階層之間的關係的需要。唐代譜學是唐代政治的附屬品和折光鏡:它從屬於政治,又曲折地反映著政治;它由於政治上的某種迫切需要而發展起來,又隨著此種需要之迫切性的逐步消失而衰落下去。
李唐皇朝是依靠關隴士族、山東士族、江南士族和一部分庶族地主的支持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唐太宗初年,隨著唐皇朝對各地大規模軍事征服活動的結束,以及國家統一局麵的形成和政治統治逐步走上軌道,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穩定統治秩序,唐太宗在采取一係列經濟、政治措施的同時,還十分注意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錯綜複雜的關係。《氏族誌》的修訂,就是在這種曆史條件下進行的。
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命高士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基本原則有兩條:一條是普遍搜集全國譜牒,“憑據史傳考其真偽”,真者存之,偽者黜之,即仍然承認魏、晉以來的士族地主的門閥地位。另一條是“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所謂“忠賢”、“悖逆”,自然主要是視其對李唐政權的態度而定。前一條原則滋生於曆史,後一條原則著眼於現實。但是,傳統的門閥觀念很深的高士廉諸人,根據這兩條原則,在《氏族誌》的初稿中,依然習慣地把山東崔幹列為第一等。對此,出身於關隴士族且又身居最高統治者的唐太宗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事實上是自唐皇朝建立以來,最高統治者就曾不止一次地批評過山東士族[52],現在居然又搞出了一部把山東崔氏置於天下之冠的《氏族誌》來,這使唐太宗不能不感到憤慨。因此,他嚴厲而又明確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