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治譜牒之學者頗有其人,上文所舉傅昭、姚察是為名家。此外如:徐勉“該綜百氏,皆為避諱”[1]。劉杳“博綜群書”,深於譜學之史。史載:“王僧孺被敕撰譜,訪杳血脈所因。杳雲:‘桓譚《新論》雲: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以此而推,當起周代。’僧孺歎曰:‘可謂得所未聞。’”[2]又有陸瓊“詳練譜牒,雅鑒人倫”[3],等等。北魏元暉業撰有《辯宗錄》等書[4],說明北朝的譜牒之學也很受重視。北齊魏收撰《魏書》,多采用譜牒之書,據以入史,釀成了《魏書》的風波,經久而不能平息[5],是北朝重譜學而引發的一場鬧劇。
從南朝譜學來看,賈氏譜學與王氏譜學最為知名,影響也更大。唐代譜學名家柳芳對此有所論述,他寫道: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權歸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為之,以定門胄,品藻人物。晉、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別貴賤,分士庶,不可易也。於時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偽。故官有世胄,譜有世官,賈氏、王氏譜學出焉。由是有譜局,令史職皆具。[6]
這一段話,把士族、譜籍、世胄、世官、譜學、譜局等之間的關係揭示得十分清晰。正是由於譜學在政治、思想和世風上具有如此重要地位,故唐初史家撰《隋書·經籍誌二》乃以“譜係篇”為史部十三類之一。如前所述,其小序反複申言:“晉世,摯虞作《族姓昭穆記》十卷,齊、梁之間,其書轉廣。”又說:“其中國士人,則第其門閥,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縣姓。”可見,譜學的發展在東晉、南朝實為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蕭子顯《南齊書》記東晉、南朝賈弼之及其子、孫三世治譜學,以及蕭齊王儉隨之而起關注譜學事,他寫道:“先是譜學未有名家,(賈)淵祖弼之廣集百氏譜記,專心治業。晉太元中,朝廷給弼之令史書吏,撰定繕寫,藏秘閣及左民曹。淵父及淵三世傳學,凡十八州士族譜,合百帙七百餘卷,該究精悉,當世莫比。(齊)永明中,衛軍王儉抄次《百家譜》,與淵參懷撰定。”[7]《隋書·經籍誌》史部“譜係篇”的著錄,雖已見不到賈淵祖孫三代人致力於譜學的具體麵貌,但蕭齊王儉以下的譜學之書,仍可以反映出那時譜學發展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