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始於20世紀20年代。從總體上看,這種建構是沿著兩個方向展開的:一是以瞿秋白為代表,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導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二是以李達為代表,以唯物主義曆史觀即曆史唯物主義為主導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
1924年,瞿秋白出版了《社會哲學概論》,以教科書的形式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按照瞿秋白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是對於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之統一的觀點,統一的方法。何以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及社會觀是統一的呢?因為他對於現實世界裏的一切現象,都以‘現代的’或互辯法的(Dialectic)——即第亞力克諦的唯物論觀點去解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的基礎,就是所謂馬克思的哲學。”因此,“馬克思的哲學學說絕不能以唯物史觀概括得了”,“馬克思的唯物論是唯物論和互辯法的綜合”。[1]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就是“互辯法的唯物論”,即辯證唯物主義。
正因為如此,瞿秋白依據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普列漢諾夫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布哈林的《曆史唯物主義理論》以及戈列夫編寫(瞿秋白翻譯)的《新哲學——唯物論》寫下了《社會哲學概論》,初步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並自覺不自覺地建構了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這就是:哲學中之唯心唯物論;唯物哲學與社會現象;宇宙之起源;生命之發展;細胞——生命之曆程;實質與意識;永久的真理——善與惡;平等;自由與必然;互變律;數與質——否定之否定;社會的物質——經濟;原始的共產主義及私產之起源;階級之發生及發展;分工;價值的理論;簡單的與複雜的勞動;資本及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