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起源而言,馬克思哲學無疑屬於西方哲學;從西方哲學的發展曆程來看,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學的終結者和現代西方哲學的開創者,馬克思哲學無疑屬於現代哲學範疇,其理論標誌就是,馬克思在19世紀中葉明確提出:“反對一切形而上學。”在我看來,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上所造成的革命變革是從本體論層麵上發動並展開的,其結果就是從根本上終結了形而上學,並使西方哲學從傳統形態轉向現代形態。
這裏所說的形而上學,不是指它的轉義,即與辯證法相對立意義上的思維方法,而是指其本義,即關於超驗存在之本性的哲學。這種哲學形態力圖從一種永恒不變的“終極存在”或“初始本原”出發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和行為。從起源上看,形而上學形成於柏拉圖哲學,後在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一書中達到係統化程度。按照亞裏士多德的觀點,形而上學就是“第一哲學”,即關於存在之存在的學說,或者說是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以外的對象的學說。概言之,形而上學所追求的是一切實在對象背後的那種終極的存在,並把這種存在看作事物的具體和特殊的存在及其各種特性的基礎,即本體,然後據此推論出其他一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亞裏士多德認為,哲學以“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為宗旨,因而是一切智慧的“最高的智慧”。
形而上學在對存在的存在和世界終極根據的探究中,確立了一種嚴格遵循邏輯的推理規則,即從公理、定理出發,按照推理規則得出必然結論。這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標誌著理論形態的哲學的誕生。然而,從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一直到黑格爾,形而上學中的存在日益脫離現實的事物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抽象的本體,甚至成為一種君臨人與世界之上的神秘的主宰力量。“形而上學響應作為邏各斯的存在,並因此在其主要形態上看,形而上學就是邏輯學,但卻是思考存在者之存在的邏輯學,因而就是從差異之有差異者(Differenten)方麵被規定的邏輯學:存在——神——邏輯學。”[1]這裏,存在和存在者被混淆了,人的存在被遮蔽了。人的創造性和主體性、人的自由和價值都被消解在這種抽象的本體之中,而不管這種抽象的本體是“絕對理性”,還是“抽象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