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頌》,無諸國別,故以十篇為一卷,而謂之什,猶軍法以十人為什也。
【附錄】大雅、小雅亦如今之商調、宮調,作歌曲者亦按其腔調而作爾。大雅、小雅是古作樂之體格[1],按大雅體格作大雅,按小雅體格作小雅,非是作成詩後,旋相度其辭目為大雅、小雅也。謨[2]。 問二雅所以分。曰:「小雅是所繫者小,大雅是所繫者大。『呦呦鹿鳴』其義小,『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其義大」。大雅。 「小雅燕禮用,施之君臣之間,大雅饗禮用,則止人君可歌。[3]」 問變雅,曰:「亦是變用大小雅腔調耳[4]。」大雅。 問:「變風、變雅如何說?」曰:「也是後人恁地說,今也隻是依他。」寓。 問:「《詩》之經,《詩》之傳者,何也?」曰:「此得之呂東萊,風雅之正則為經,風雅之變則為傳,如屈平作《離騷》,經也,如後人作《反騷》與《九辯》之類,則為傳爾。」煇。
【纂疏】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豐、鎬之時詩也。小雅自《鹿鳴》至《魚麗》皆文、武時詩。自《南有嘉魚》至《菁菁者莪》,周公、成王時詩。凡十六篇為小雅正經。自《六月》至《何草不黃》五十八篇作於宣王至幽王時,謂之變小雅。《釋文》曰:「二雅,正有文、武、成,變有厲、宣、幽,六王皆居豐、鎬。文王居豐,武王居鎬,成王定鼎洛邑,復都豐、鎬。從《鹿鳴》至《菁莪》凡二十二篇,六篇亡,惟十六篇[5]。」東萊呂氏曰:「『凡書非正經者謂之傳,未知此傳在何書?』孔。按《楚辭》,屈原《離騷》謂之經,自宋玉《九辯》之下皆謂之傳[6]。以此例考之,《鹿鳴》以下,小雅之經也;《六月》以下,小雅之傳也;《文王》以下,大雅之經也;《民勞》以下,大雅之傳也。孔氏謂『凡書非正經者謂之傳』,善矣。又謂『未知此傳在何書』,則非也」。東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