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名。本舜、禹故都,在《禹貢》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其地陿隘而民貧俗儉,蓋有聖賢之遺風焉。周初以封同姓,後為晉獻公所滅而取其地。今河中府解州即其地也。蘇氏曰:「魏地入晉久矣,其詩疑皆為晉而作,故列於《唐風》之前,猶《邶》《鄘》之於《衛》也。」今按:篇中「公行」、「公路」、「公族」,皆晉官,疑實晉詩。又恐魏亦嘗有此官,蓋不可考矣。
【纂疏】東萊曰:「《前漢·地理誌》:『魏在晉之南河曲。』故其詩曰:『彼汾一曲』,『寘之河之側。』《水經注》:『故魏國城南、西,並去大河可二十餘裏,北去首山十餘裏。處河山之間,土地迫隘,故魏風著《十畝》之詩也。』」孔氏曰:「《左傳》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是與周同姓也。」《詩譜》:「今魏君嗇且褊急,不務廣修德於民,教以義方,其與秦晉鄰國,日見侵削,國人憂之。當周平、桓之際,魏之變風始作。至春秋魯閔公元年,晉獻公滅之,以其地賜大夫畢萬。自爾而後,晉有魏氏。」
糾糾吉黝反葛屨,可以履霜。摻摻所銜反女手,可以縫裳。要於遙反之襋紀力反之,好人服葉浦北反之。
興也。糾糾,繚戾寒涼之意。夏葛屨,冬皮屨。摻摻,猶纎纎也。女,婦未廟見之稱也。娶婦三月廟見,然後執婦功。要,裳要。襋,衣領。好人,猶大人也。○魏地陿隘,其俗儉嗇而褊急,故以葛屨、履霜起興,而刺其使女縫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此詩疑即縫裳之女所作。
【纂疏】嚴氏曰:「糾糾,《傳》謂猶繚繚音了。繚,繞纏也。糾,三合繩,亦繞纏之意。」鄭氏曰:「裳,男子下服。」孔氏曰:「婦人服不殊裳,故知男子下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