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命與自由:法國存在哲學引論

第一篇 帕斯卡爾

字體:16+-

引言

我們在人物傳記中讀到:有些人或是經過長期艱難的曆練,或是碰到偶然的機遇,終於選擇了某個領域中的事業不懈奮鬥,從而取得了巨大的為世矚目的成就。在作者筆下,那一選擇對他們好像是至關重要,且適得其時,適得其事,否則他們可能終身碌碌無為或默默無聞。

但是,曆史上也還有這樣一些思想的巨人,他們具有多方麵的創造性天才,很難為一個領域所束縛,要是還有一顆總不安分、永遠探索的心靈的話,就更其如此。

於是,在他們天才所及的那些領域,他們投身於哪個領域,就會是哪個領域的幸運。

這時,也就不是一個人適得其事,而是一個領域適得其人了。

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就是這樣一位思想的巨人,是法國17世紀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家、哲學家、散文大師和宗教聖徒式的人物。

他隻活了三十九歲。三十九歲——這個年齡剛過但丁《神曲》所說的“人生的中途”不多久,還不到孔夫子所說的“不惑之年”。他在三十九歲就已溘然長逝,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豐碩的成果和高聳的紀念碑。他橫跨哲學、科學、文學、宗教幾大領域,而且在這幾大領域裏都不是簡單地涉水而過,濺起些表麵的水花,而是影響到了水下的深流,做出了使今天這四個領域的曆史撰寫者都不能不為之矚目的業績。

然而,他實際上又是不在乎,甚至蔑視所有世俗的成功的。他隻是讀書、寫作和思考,尤其是思考,寫作則是在思想不可遏止的時候,這時的寫作自然也就像一道噴湧的河流。他的思考深含渴望與追求,而且是一種奔向無限和永恒的渴望和追求。

當我們注視帕斯卡爾的畫像,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他那雙眼睛,那一雙憂鬱而深邃的眼睛。有一幅畫:在坐著沉思的帕斯卡爾背後,一個巨大的耶穌蒙難的十字架,恰和他桌上擺著的科學儀器構成一種強烈的對比。但那隻是一種外在的對比。更深刻和更複雜的東西是在他的心裏。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