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私有財產出現,剝削和壓迫現象出現,社會不公正現象出現,人類由此開始了漫長的逐夢和築夢的時代。正如列寧所說,“‘為別人而工作’這一事實的存在,剝削的存在,永遠會在被剝削者本身和某些‘知識分子’代表中間,產生一些對抗這一製度的理想”[1]。無論是古代中國人的“大同”“桃花源”還是古代西方社會的“理想國”“千年天國”,都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們對自身所處現實的不滿、抗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在這個意義上,莫爾的“烏托邦”不過是人類古老夢想的近代化,它在吸收古代思想元素的基礎上,借助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現實素材和時尚的文學表現手法,找到了批判現實社會、擘畫理想藍圖的新形式。此後眾多的烏托邦主義者均借助“烏托邦”這一思想形式,成功地表達了對自身所處時代不公正現實的抗議和對美好未來的寄托。自莫爾以來,烏托邦思想在各種形式的烏托邦的不斷建構與解構的循環中得到豐富、充實、升華和拓展。曆史發展到今天,烏托邦思想所承載的內涵已極其龐雜,但它批判現實、追求美好理想的基線卻是始終如一的。
烏托邦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人類烏托邦思想體係中最耀眼、最斑斕的一頁。從16世紀初莫爾撰寫《烏托邦》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中期科學社會主義誕生止,莫爾、閔采爾、康帕內拉、維拉斯、溫斯坦萊、梅葉、摩萊裏、馬布利、巴貝夫、聖西門、傅立葉、歐文以及布朗基、卡貝、德薩米、魏特林等為代表的思想家們,前後相繼,薪火相傳,構成了人類曆史進步階梯上的重要一環。烏托邦社會主義曆經三百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係,反映了人類進步的思想要求,它關於自由、平等、公正、富裕、和諧、民主等理念體現了對人類的終極價值關懷,已經融入人類發展的文明成果,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的精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