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任洪淵的詩

總序:關於“北師大詩群”

字體:16+-

張清華

假如從胡適《嚐試集》中最早的幾首算起,2016年恰好是新詩誕生一百周年。一百年,中國新詩已從稚嫩的學步者,走到了多向而複雜的成年,水準和麵貌的成熟與早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如果從胡適這裏看,中國新詩誕生的搖籃不是別處,就在大學中。數一數“五四”時期其他的幾位重要的白話詩人,沈尹默、周作人、康白情、劉半農、俞平伯……幾乎都是北京大學的教授。

算起來,北京師範大學與北京大學本亦屬同源,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即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最早成立於1898年的戊戌變法中,但兩年後因八國聯軍入侵京城而關閉。1902年初戰事平息,清廷下令恢複京師大學堂,且因亟須用人而舉辦速成科,分仕學和師範兩館於1902年10月開始招生。有此前緣,北京師範大學便可以當仁不讓地認為,她本身也是新詩和新文學誕生的搖籃之一了。而且還可以列出這些名字:梁啟超、魯迅、錢玄同、鍾敬文、穆木天、沈從文、石評梅、鄭敏、牛漢……在當代,還有一大批作家和詩人都是出自北京師範大學,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也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校友作家。與他一個班的,還有餘華、遲子建、嚴歌苓、劉震雲、洪峰、畢淑敏、海男、劉毅然等一大批,就讀於1980級本科的還有蘇童,1982級的則有陳染,幹部班的還有劉恒,等等。

從這樣一個角度看,盡管“北師大詩群”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概念,但其曆史格局與背景譜係卻不可以小覷—某種程度上它甚至可以看作新詩曆史的一個縮微版。魯迅自1920年到1926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達六年,1927年由北新書局出版的《野草》均寫於此間,其中收入的作品多曾發表於1924—1926年的《語絲》周刊。而且從各方麵看,如果我們不以狹隘之心看待“新詩”這一概念的話,那麽說《野草》代表了這一時期新詩的最高成就,大約也不為過。因為很顯然,以胡適為首創的白話新詩派的作品確乎乏善可陳,在語言和形象方麵都顯得單純和稚嫩,而郭沫若出版於1921年的《女神》,雖說真正確立了新詩的誕生,但從美學上卻還止步於以啟蒙主義為基礎的浪漫主義,而幾年後的《野草》則真正抵達了以叔本華、尼采、克爾愷郭爾的思想為根基的存在主義,在語言上它也堪稱創造出了一種真正現代的、象征與暗示的、多意而隱晦的語體。直到今天,它也還散發著迷人的魔力,以及解讀不盡的晦暗意味,甚至它的“費解”也是這魔力的一部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