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長長的人生旅途中,我曾渴望著遠遠天邊,人煙盡處,可是,這種過去的心情,現在是成為回憶裏的雲煙了,因此,我一天比一天平凡起來,我愛紅塵,我愛人世的平凡。大地的兒子,是要同大地的平凡步調相一致的。”這是我的父親穆木天於一九三六年春,在《平凡集》自序中寫的一段話。是的,在我記憶中的爸爸,真是平凡極了。他是詩人,卻毫無詩人的瀟灑風度,他研究法國文學,可以用法、英、日、俄四種文字翻譯文學作品,可渾身不帶丁點兒洋氣,腦袋剃得光光的;眯縫著眼,老像在笑的臉上,架著一副高度的近視鏡,下課回來,臉上和眼鏡片上總落著一層粉筆灰,也不知道撣撣。穿的,解放前常是一件灰不嘰兒的大褂,解放後總是一身半舊的中山服,幾乎件件衣服都少不了有幾個煙灰燒的洞洞。他最愛吃的是東北的家常菜:拌茄子、燜豆角。總之,我覺得爸爸在平凡中透著那麽一種土氣,一股東北大野的泥土的氣息。爸爸是曾留學東洋,多年走南闖北的人,他之所以一直濃濃地保持著這種土氣,想來是由於他深深愛著自己的鄉土的緣故。
東北大野的兒子
爸爸是吉林省伊通縣人,出身於封建地主家庭。在《我主張多學習》一文中,爸爸寫道:“因為我是從所謂的‘詩書門第’出身的,而對於舊社會之不講理,我是特別地不痛快”(見《我與文學》,1934年生活書店,鄭振鐸、傅東華主編)。家庭為他包辦的封建婚姻,曾使他十分痛苦。但爸爸對封建地主家庭的叛逆不僅僅表現在反對封建婚姻上,而是像蒲風叔叔在《詩人印象記》中所寫的那樣,他是能“擺脫自身的出身階段——地主階級的營壘而密接著時代的潮流”的。爸爸在懷念東北的許多詩中,都漾溢著對母親的深情。那指的是苦難的東北人民的母親,他心目中的母親。而他和自己的生身之母,在思想感情上卻很不一致。每提到我的祖母,他總是很憤慨。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一九二六年離開日本歸國之前曾在《雞鳴聲》一詩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