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漫步遐思

哲學的民族性

字體:16+-

民族性表現了哲學的個性。很顯然,以希臘羅馬哲學為源頭的西方哲學,與以儒墨道法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哲學相比,各有特點。當然個性中存在共性,如辯證思維、唯物主義原則、無神論思想,等等,都有許多相似或相同之點。但這種同是異中之同。

從哲學的著力點看,西方開始關注的是自然。自然哲學,即以自然為對象的哲學思考。這當然不限於自然,實際上是世界觀而非僅僅是自然觀。在古代希臘羅馬,自然觀與世界觀是同一的。而中國哲學以儒家為代表著重人倫,即人際關係中的倫理道德問題。中國哲學中也講自然,如莊子,但講的是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本性。老子講到一些宇宙論的問題,但整個說來自然並非其哲學的關注點。因而中國哲學與自然科學聯係較少。這一傳統一直影響到整個中國哲學。自從1840年以後,困擾中國的突出問題是社會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革命問題,因此哲學關注的重點不是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不是認識論問題,而是社會發展問題。而西方由於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生產和科學的發展,哲學中的認識論、方法論被提到重要地位,而且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科學哲學成為哲學的熱點,這種情況在中國哲學研究中沒有出現。

從哲學思維方式來說,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因此明於天人之分,以世界為對象,以人為主體,強調對事物的觀察、實驗並求助於理性;中國哲學強調人倫,強調道德的人類本性,因而追求天人合一,反求諸己,提倡悟、頓悟、徹悟。

至於哲學範疇,也各有特色。中國哲學講理氣、陰陽、有無、動靜、形神、知行,而西方哲學則講矛盾、一多、感性理性、質量、肯定否定。我們現在哲學教科書中的範疇,是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改造、具有西方哲學特點的範疇。這些範疇由於與自然科學的成就聯係較緊,可以采用,不必回過頭去一概采用中國哲學的原有範疇,但中國哲學中的一些範疇仍然可以使用。毛澤東《實踐論》的副標題就是論知行問題。中國哲學中的某些範疇經過整理和清洗,可以引入現行教科書,以利於中國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