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不應該是高僧,他不能是僅僅腹藏機鋒、口吐偈語、空談智慧,但對人的認識和實踐毫無用處的談玄論道。哲學是智慧,但它應該是結果的花,而不能是無果之花,即對人處世處事處人有幫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說,就是能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學應該有效用,這不是實用主義,也沒有降低哲學的品格。認為哲學就應該是高聳於天空,哲學家就應該是不問世事,這種哲學觀念相當陳舊。
馬克思生活在富有哲學思辨傳統的德國,但他一開始就反對不麵對世界而是麵對自我、醉心於自我直觀,說一些除了自己誰也不懂的話的哲學家。馬克思他認為哲學應該是麵對生活,麵對人民,應該是通俗易懂的,他在1843年年底籌辦雜誌時將其定名為《德法年鑒》,就是強調要把德國人的思辨能力與法國人的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費爾巴哈也懂得這個道理,他也說真正目的,與生活、與人同一的哲學,必須有德國人和法國人的混合血統。
當然,我們有過和尚即哲學家、哲學家即和尚的時代,東方和西方都有。西方的教父哲學、中國的禪宗都是如此,它們對人類的思想都有不同的貢獻,可它們是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曆史上哲學的晦澀艱深,自有它的時代原因,不能機械模仿。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不允許它成為玄學,成為思辨哲學,遠離生活,空談哲理,與它的使命和任務相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是群眾性的實踐性的,能為廣大群眾掌握和運用的哲學。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視高群眾一頭,視群眾為哲盲,背對著他們,我們就隻能走西方某些哲學家的老路。如果我們采取離現實遠點、遠點、再遠點的方針,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走入死胡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就會成為“多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