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什麽理由說哲學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呢?難道人們接觸的不都是有限的部分的世界嗎?把整體的和無限的世界作為哲學對象,實際上是把人類實踐根本沒有接觸的世界作為研究對象,這是舊的哲學的傳統,而馬克思主義哲學隻能把人類實踐範圍的世界作為對象。
這種說法對不對?有一點道理,但不正確。人當然不能超出人的實踐範圍之外去認識事物。可這隻適用於實證科學。對於哲學來說,它必須提供比實證科學更多的東西,這就是通過概括科學成就,從個別進到一般,從有限進到無限,從暫時進到永恒。我們不能把實踐範圍之內的世界與實踐範圍之外的世界,已知世界與未知世界對立起來。分割就意味著把暫時還未進入人的實踐的世界交給宗教和唯心主義。多少世代以來,無限的世界、現存的可直接感受的世界之外的世界都是宗教和唯心主義的猖獗之地。我們憑什麽談論實踐範圍之外的世界,憑的就是已有的實踐經驗,因為長期的世世代代的實踐證明,任何時候在已達到的認識範圍之外仍然有個世界,從本性來看它與已知世界是一樣的,這就是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我們是從已知來推斷未知的——未知世界依然是物質的,是辯證運動的,是可以認識的。這就從有限進到無限,從個別進到一般,從暫時進到永恒。恩格斯說:“一切真實的、窮盡的認識都隻在於:我們在思想中把個別的東西從個別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後再從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們從有限中找到無限,從暫時中找到永久。”[1]
沒有整體觀念,沒有無限觀念,哲學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謂整體觀念,是說不要把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實踐之內的世界和實踐之外的世界、部分世界和整體世界對立起來。哈肯說,對自然的整體理解是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部分。在他看來,這一點在西方文化中久未獲得足夠的考慮。普裏高津也說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把世界作為整體來把握,思考它的本性和一般規律,這正是哲學的優勢。所謂無限觀念,不僅是世界無限、認識無限的觀念,更重要的是從具體的可變的事物中把握一般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