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是人的自然本性,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一種社會現象。至於兩性關係的形式,如婚姻家庭,同樣也不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飲食男女中存在的哲學和藝術問題,最根本的是社會問題。
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是吃飯哲學,另有人一本正經地表示同意,其實是有意貶損。以兩性關係為主線是所有愛情小說的共性,可誰也不能說小說是性的藝術。因為真正的愛情小說的本質不是性而是以兩性為基礎的愛,是以**為軸心揭示社會狀況和道德觀念。恩格斯1888年4月寫給女作家瑪·哈克奈斯的信對這個問題作過精辟的論述,他稱她的小說《城市姑娘》“把無產階級姑娘被資產階級男人所勾引這樣一個老而又老的故事作為全書的中心”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但是,恩格斯也指出哈克奈斯的不足,即沒有通過小說反映工人階級對他們四周的壓迫環境所進行的叛逆的反抗,他們為恢複自己做人的地位所做的極度的努力。恩格斯還以巴爾紮克為例,說明他通過描寫“貴婦人(她們在婚姻上的不忠隻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嫁人的方式是完全相適應的)怎樣讓位給為了金錢或衣著而給自己丈夫戴綠帽子的資產階級婦女”,從而圍繞著這幅中心圖畫,他“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曆史”[1]。
吃飯當然重要。之所以重要,正如恩格斯說的,“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2]。任何一個稍通文墨的人用不著大學問都能讀懂這些話。馬克思的理論決不是簡單歸結為吃飯,而是從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的生產中發現社會運行的規律,即人們在生產中如何形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如何構成社會的基礎,每一個社會中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如何發生矛盾,如何導致革命,以及社會形態的更替規律,等等。這一整套規律性的論述豈是吃飯二字所能概括的。吃的重要性可以說古已有之,民以食為天是中國政治家治國的格言,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曆史觀上堅持唯心主義。可見,吃飯與唯物史觀是不能畫等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