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夠產生,關鍵是正確處理哲學與現實的相互關係。哲學與現實的脫離,哲學作為純理性的思辨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它始終處於範疇、概念的體係之中,成為一個現實的陰影王國。這種哲學當然不符合力圖改變現狀的無產階級的需要。
當馬克思還是一個青年黑格爾派時,他就在為博士論文準備的筆記中批判了這種傾向。馬克思在關於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中已經講到了哲學與現實的關係,他說,在古代“哲學已經不再是為了認識而注視著外部世界;它作為一個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說與世界的陰謀發生了瓜葛,從透明的阿門塞斯王國走出來,投入那塵世的茜林絲的懷抱”。馬克思還說:“像普羅米修斯從天上盜來天火之後開始在地上蓋屋安家那樣,哲學把握了整個世界以後就起來反對現象世界。現在黑格爾哲學正是這樣。”[1]
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發揮了這一思想,強調哲學的實踐性。他說:“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精神變成實踐的力量,並且作為一種意誌走出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轉而麵向那存在於理論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現實,——這是一條心理學的規律。” [2]
在講到黑格爾哲學與現實的關係時,馬克思分析了由於青年黑格爾派以黑格爾哲學為旗幟而產生的哲學與現實的矛盾,他說:“當哲學作為意誌反對現象世界的時候,體係便被降低為一個抽象的整體,這就是說,它成為世界的一個方麵,於是世界的另一個方麵就與它相對立。哲學體係同世界的關係就是一種反映的關係。哲學體係為實現自己的願望所鼓舞,同其餘方麵就進入了緊張的關係。它的內在的自我滿足及關門主義被打破了。那本來是內在之光的東西,就變成為轉向外部的吞噬性的火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