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曆程及其規律研究

再版後記

字體:16+-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自2012年出版以來,深受讀者的歡迎和好評,在學術界和出版界產生了較大反響,並先後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和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等多種獎項。這使我們想起了清代詩人張問陶的著名詩句:“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詩是這樣,哲學也是如此。如果哲學不重視人,人也就不會重視哲學。如果哲學不“近人情”,人對哲學也就不會有感情。一首好詩一定要“近人情”,要為人們所理解、所接受;一本好書也一定要“近人情”,要為人們所理解、所接受。否則,哲學隻能在抽象概念的王國中馳騁,而無法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

為此,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的主編,我們深深地感謝這套叢書的作者劉放桐、孫正聿、王南湜、歐陽康、豐子義、吳曉明、馬俊峰等教授,他們從當代實踐出發,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曆史觀、社會發展理論、人的理論、文化理論、價值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等不同的理論領域,顯示出不同的理論視角,體現出不同的理論方法,展現出耀眼的“中國元素”,凸顯出獨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中國學派”。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能夠得到讀者的厚愛,讓我們感動。同時,這種“厚愛”似乎可以解釋現實生活中這樣一個假象: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越來越趨於“冷寂”以至衰落。在我們看來,當前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冷寂”實際上是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一種深刻反思,是一種學術回歸。具體地說,國內哲學界通過對現代西方哲學的批判反思,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反思,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批判反思,以及通過對哲學的重新定位完成了這種哲學反思與學術回歸。正是這三個“批判反思”以及“重新定位”,促使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走向成熟,其主要標誌就是:麵向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版”正在形成。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