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不是所謂的世界的終極存在,而是“對象、現實、感性”何以成為這樣的存在,人的存在何以異化為這樣的狀態。傳統哲學以一種抽象的、超時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從人的存在即社會存在出發去解讀存在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本體論的這一變革與重建是與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
“形而上學就是一種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問,以求回過頭來獲得對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體的理解。”[27]“形而上學是包含人類認識所把握的東西之最基本根據的科學。”[28]海德格爾的這一見解正確而深刻。形而上學形成之初,研究的就是“存在的存在”,力圖把握的就是“最基本根據”和“不動變的本體”。這就是說,形而上學一開始就與本體論密切相關,或者說,作為“論述各種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學範疇”,本體論“就是抽象的形而上學”[29]。
從曆史上看,形而上學在對世界終極存在的探究中確立了一種嚴格的邏輯規則,即從公理、定理出發,按照推理規則得出必然結論。這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標誌著作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的形成。然而,哲學家們又把形而上學中的存在日益引向脫離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存在,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無論是近代唯心主義哲學中的“絕對理念”,還是近代唯物主義哲學中的“抽象物質”,從根本上說都是一種與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無關的抽象本體。因此,馬克思明確提出:“反對一切形而上學”[30],並認為哲學應趨向現存世界和人的存在,對人的異化了的生存狀態給予深刻批判,對人的解放和全麵發展給予深切關注,從而成為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和人類解放的“頭腦”[31]。這樣,馬克思便“顛倒”了形而上學,使哲學從抽象的宇宙本體轉向現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本體。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本體論的變革與重建,是同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