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

一、本體論的內在矛盾與辯證法

字體:16+-

“本體”和“本體論”,是哲學理論中使用最廣泛而又歧義性最大的範疇。在各種不同的哲學理論框架中,“本體”都有其不同的理論內涵和曆史規定性。但是,從人類本體論追求的基本指向和基本價值上,可以確認哲學本體論的真實意義。

人類作為改造世界的實踐主體,其全部活動的指向和價值,在於使世界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把世界變成對人來說是真、善、美相統一的世界。因此,具有理論思維能力的人類,不僅僅是把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當作“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去探索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奧秘,而且總是對“前提”本身提出質疑,力圖在最深刻的層次上把握人及其思維與世界的內在統一性,並以這種人類所把握到的統一性去解釋人類經驗中的一切事物和規範人類的全部行為。

總結哲學的曆史與邏輯,可以看出,哲學家們苦苦求索的根本目標,就是說明人及其思維與世界內在統一的根據,即亞裏士多德所說的作為“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而哲學家們在自己時代的水平上以理論形態所表達的“基本原理”,則構成古往今來的形形色色的“哲學本體論”。

哲學本體論追求人及其思維與世界內在統一的“基本原理”,研究的不是世界矛盾運動的這個領域或那個領域、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關注的不是何者為真、何者為善、何者為美,而是探尋存在是什麽(如黑格爾提出,“要這樣來理解那個理念,使得多種多樣的現實,能被引導到這個作為共相的理念上麵,並且通過它而被規定,在這個統一性裏麵被認識”),追究真、善、美是什麽(如蘇格拉底提出哲學尋求的“不是什麽東西是美的,而是什麽是美”)。哲學本體論把存在和真、善、美作為主詞而予以探尋和追究,這就集中而鮮明地顯示了哲學本體論的真實意義:為人類提供判斷、解釋和評價存在與真、善、美的根據、標準和尺度,就是說明人類經驗中的一切事物並規範人類全部行為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