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研究

譯後記

字體:16+-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是英語世界馬克思思想研究界[1]的一個持續關注的話題——盡管期間也並非一直處於**,而是表現為一個起伏的變化曲線,如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低迷期,其背後的時代背景當然也是眾所周知的“蘇東劇變”。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它無疑是當今英語世界馬克思思想研究界的具有“老師”性質的思想資源和研究對象——盡管這一研究理所當然地包含著理論批判的張力)中,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研究領域,且它的問題式也同樣與蘇聯官方馬克思主義傳統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解讀不無關係。兩次曆史性“遭遇”或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一直與關於“社會主義”以及與其相對的“資本主義”主題密切相關,而其進一步地展開又總是關涉人類社會變遷和曆史演化這一核心問題。因此,英語世界的馬克思思想研究者總是傾向於將“曆史唯物主義”說成是“社會和曆史理論”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意識形態概念,正如馬克思的所有其他重要概念一樣,總是在這樣的複雜框架中不斷地被“當代性”地建構和重構(其基本理論方法就是思想闡釋和話語鏈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依然有必要強調:在曆史唯物主義的框架下來闡釋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

非常巧合的是,本書(《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的翻譯工作正是譯者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社會和曆史理論比較研究中心”訪學期間完成的,也因此借“近水樓台”之便利,與該中心主任、美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知名學者羅伯特·布倫納以及中心副主任、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佩裏·安德森就相關主題進行了有趣而富有啟發的探討,我首先要感謝羅伯特,因為是他為我提供了辦公室和相關圖書資料,使我有了一個較為便利的翻譯環境,當然他從“社會財產關係”視角出發的對馬克思關於社會過渡(主要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問題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和曆史”式探討(這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全球動**經濟學》以及他在UCLA開設的以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為教材的選修課“馬克思主義曆史與理論”之中),為我理解本書作者所說的英語世界把“曆史唯物主義”解讀成了“社會和曆史理論”提供了活教材。與溫和的羅伯特相比,佩裏則顯得害羞和保守得多,盡管他在談及當今世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現狀時也會激動地進行點評並毫不掩飾地發表自己多少有點偏激的見解。正是佩裏在交談中對英國馬克思主義曆史與當代的係統介紹,讓我對本書作者(作為伯明翰文化中心的第三任主任)的相關研究背景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當然,同在UCLA工作的美國當代法蘭克福學派(特別是馬爾庫塞)研究知名學者、同時也是後現代思潮評論人道格拉斯·凱爾納則給我圖繪了當今美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現狀,特別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最新研究成果。所以我也要感謝這位總是喜歡戴著他所說的“毛(澤東)式帽子”、總喜歡在UCLA的教授餐廳請我喝下午茶的教授。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