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文化革命理論包含了兩個重要的內容:一個是文化革命的主體屬性問題,一個是文化革命的社會屬性問題。前者是要使無產階級走上文化革命的曆史舞台,進入到文化革命的主戰場,後者是要革資本主義社會舊文化的命,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因此,建構無產階級自己的文化成為其文化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列寧認為,文化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階級性。文化的民族性表現在文化的創造與生成都是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由特定的民族主體來承擔的。而在特定的社會之中,不同的階級因其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所從事的職業不同,對世界的認識不同,價值追求不同等,其文化特點和具體的規定性就有所差別。列寧闡發了奪取政治勝利後的蘇維埃如何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文化,如何實現無產階級自身的文化解放、文化創造、文化分享等問題,如何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階級基礎等問題。
一、文化的民族性與階級性
在文化革命問題上,列寧的理論視野極為寬廣,他善於在人類文明的總體發展進程、俄羅斯文明的自身特點、俄羅斯的民族文化特點、民族內部的不同階級的文化傾向等層麵和理論視域分析問題。列寧不但注意蘇聯國家內部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特征,還注意分析民族內部不同階級的文化差異,對此,列寧提出了對抗性社會形態的每個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兩種文化的學說。列寧強調,在分析同一社會內部同一民族文化時必須把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文化因素區別開來,盡管這兩種文化傾向都同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文化進行鬥爭,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因此,在對文化進行分析時還必須注意到文化的階級屬性。列寧對此作了專門論述,指出,“每一個現代民族中,都有兩個民族。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兩種民族文化”[15]。同時,“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即使是不發達的文化成分,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被剝削勞動群眾,他們的生活條件必然會產生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每個民族也都有資產階級的文化(大多數還是黑幫的和教權派的),而且這不僅表現為一些‘成分’,而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文化”[16]。在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列寧首先強調了文化的民族性,但是,他認為僅僅分析到文化的民族性是不夠的,還必須深入到文化的階級性層麵。其次,列寧揭示了文化的階級屬性和黨性原則。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不僅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且其文化也不相同。正如列寧所言,“沒有一個活著的人能夠不站到這個或那個階級方麵來(既然他已經了解了它們的相互關係),能夠不為這個或那個階級的勝利而高興,為其失敗而悲傷,能夠不對於敵視這個階級的人和散布落後觀點來妨礙這個階級發展的人表示憤怒”[17]。這說明,在階級社會內部,每個人都必然要被劃分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文化也相應地被分為不同階級的文化。不同階級有不同階級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階級地位不同,其情感也不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不相同。不難看出,列寧的結論是在運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理論分析問題基礎上得出的。人們的經濟地位不同,其階級立場也不相同,其世界觀和價值觀也不相同。特別是在社會發生重大轉折和變革時期,在原有的政治格局受到衝擊的時刻,這種反應就更加激烈。文化是全人類的現象,也是階級的現象。“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於這個階級的。”[18]文化曆史過程的自發性和不平衡性,社會的文化分化的加劇,是對抗性社會形態的特征之一。統治階級的文化,總是把群眾的精神活動放在次要地位,然而恰恰是這種活動,在客觀上決定著每種民族文化的許多重大成就都具有全人類的內容。隨著階級鬥爭的激化,隨著過去對高級文化價值持消極冷漠態度的階級與社會群體越來越多地參與積極的社會生活,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生產與分配文化財富的機構的民主化,就會越來越清楚地暴露統治階級宣稱的所謂社會的“文化統一”是一種虛構。在階級社會早期階段上就已經開始了的文化的兩極分化過程,在當今資本主義時代分化更加劇烈,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的矛盾特別尖銳。統治階級力圖把原始的“群眾文化”強加於群眾。同時,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除了統治階級的文化以外,還會有一種新文化以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因素的形式,越來越肯定無疑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