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精裝)

一、認識的本質:反映、選擇與建構的統一

字體:16+-

認識的本質問題是認識論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從總體上看,對認識本質的理解經曆了由生物學的直觀到抽象強調人的主體作用的發展過程。早期唯物主義者把人等同於生物,把人的認識類同於動物的反映特性,把認識活動看作純生物體受到對象和環境的刺激而引起的消極被動的反映。古代哲學的影像說、蠟塊說,近代哲學的白板說、感覺論,都屬於這種理論。它們既不能說明人的認識同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也不能說明人為什麽能透過現象深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其發展趨勢,甚至創造出曆史上和現實中尚不存在的東西,等等。

唯心主義者突出強調人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性、創造性,把認識看作觀念要素的組合,而這些要素要麽來自不死的靈魂,要麽來自主觀感覺,要麽來自某種“先驗的知識形式”,而認識的任務就是對這些觀念要素進行整理、重組、綜合等。因此,認識的本質就是精神的自我創造。這種對認識本質的理解注意到了人的能動方麵,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局限,但又誇大了主體的能動性,否定了認識的客觀來源,也不能科學地說明認識活動的實際過程。

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中的許多派別也不滿足於把認識僅看作對於對象的直觀反映和簡單“摹寫”,試圖從主體自身方麵揭示認識的本質。法國生命哲學代表人物柏格森提出“理智交融說”,認為隻有借助於直覺—理智的交融,才能使主觀意識與客觀對象融合起來,實現對客體的認識。新實證主義主張“直接呈現論”,認為人們對某一對象的認識,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摹寫,而是對象直接進入意識之中的結果。批判實在主義者主張“特性複合體”,認為認識主體向認識客體發生關係必須通過“特性複合體”這個中介。現代西方哲學對認識本質的這些看法,力圖尋求連接對象與認識的中介和認識與對象的內在關係,但由於他們脫離了實踐去理解認識和認識的能動性,結果與曆史上的觀念要素組合論一樣,陷入了唯心主義的片麵性,同樣不能科學地說明認識活動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