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

五、主體性原則

字體:16+-

此外,為了科學、合理地認識社會,人們還應當堅持“主體性原則”,在真理認識、價值評價和審美追求的統一中把握人在社會認識中的自覺能動性。所謂社會認識中的主體性原則是指,人們作為觀念地反映、掌握和再現社會曆史和自身的主人而從事社會認識活動,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從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內在要求和認知定勢出發,主動積極地從真實性、功用性和完美性等方麵全麵地認識和評價社會曆史客體,並且能動地在觀念中創造和建構起社會曆史發展的未來理想圖景,為人們作為社會曆史的主體而實踐地創造世界曆史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和理論指導。

1.主體性與主體—客體相關率

主體性是一種屬性和功能範疇,指人作為主體而對於一定客體所具有的一種主動態勢、能動狀態、支配地位和積極作用。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在最抽象的層次上可分為反映關係和實踐關係。在實踐活動中,人們作為主體,作為實際地支配一切自然力、社會力和社會關係的主體,出現在生產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按照人的方式作用於客體,實際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使之發生對於自身有用的變化,並且在適合自己本性的形式上掌握和占有它們,從而獲得對其的支配和主體地位。但是,人們在實踐中對於客體的改變和掌握,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客體對於主體活動的優先存在和外在地位,反而是以對於優先存在著和具有外在地位的客體及其規律性的遵循和服從作為前提條件的。人們通過實踐活動而對於客體的實際改變和能動創造之所以是有效的和可能的,其重要的主觀方麵條件,在於人們能在實踐活動之前對於實踐目的及其實現途徑等進行觀念的認識和建構,在實踐地掌握對象之前預先地對其進行觀念的掌握。而且,人們觀念地掌握客體的全麵性、正確性及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實踐地掌握客體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程度。因此,如果說主體對於客體的主體性是以對客體屬性和規律的遵循和服從為前提條件的,則主體對於客體的有效而且合理的實踐掌握,是以主體對於客體的全麵正確的觀念掌握為前提條件的。盡可能真實完整地以觀念方式掌握客體,以便盡可能合理有效地以實踐方式掌握客體,從而在對先在於和外在於自己的外部世界的絕對依賴前提下去尋求限定中的超越,達到對於客體的全麵掌握和占有,這是人處理自身與外部世界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麵,也是人的主體性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