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

二、人類社會從自然界中的分化

字體:16+-

社會作為相對獨立的實體性與關係性存在而以自己的獨特的存在和運動方式而與其他自然物相區別,成為社會自我認識係統中的客體。

人類社會作為相對獨立的組織形式和運動方式而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這既是原始人作為類存在而從事社會性活動的客觀要求,也是這種活動的必然結果。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區別,在二者高度分化的今天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從發生學的角度來考察,在曆史上最初把人同其他自然物區別開來的東西,並不是把人同某種超自然物聯係起來的東西,而是人存在於和活動於自然界的方式。“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11] 生產勞動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特殊的自下而上方式和活動方式,是人類社會由以形成的決定性因素。而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麵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麵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正是在這兩種生產基礎上產生的生產組織和生活組織形式,構成了社會組織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框架並繁衍出社會機體複雜結構的宏偉大廈。

物質資料的生產發端於人類維持自身機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它以人們對自身需要和能力的自我意識為前提,實現著“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12]。在生產中,人的自然本能作為被意識到了的本能而轉化為社會本能;滿足符合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作為生產的目標而提出來並成為生產的動力;動物式的攝食和求生活動轉化為社會性的消費行為並成為社會再生產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不得不製造和使用工具,以利用一種自然力反對另一種自然力,人由此而成為能夠製造、保存和使用工具的動物。生產不僅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創造和改變著人與人的關係。語言符號的發明和運用,為人際間的交往提供了合用的中介和橋梁,使個人的思想有可能為他人的社會所接受和了解,從而轉化為社會意識,使人類文化的發生、創造和傳播成為可能,人由此而成為一種“符號的動物”,運用符號創造文化成為人類的一個本質特征。[13]而“為了在發展過程中脫離動物狀態,實現自然界中的最偉大的進步,還需要一種因素: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14]。這樣,各種形式的勞動生產組織的實際形成便成為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人真正成為“社會性的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