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性原則是唯物主義客觀性原則在人學理論中的具體體現。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義特別是曆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的,現實性原則是人學思想的首要原則。
馬克思和恩格斯反複指出,世界按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客觀世界對人具有優先的地位。世界上本來沒有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說,人的頭腦、血液、肌肉都是屬於自然界的。人也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本身也是一種物質實體。世界出現了人,發生主體和客體的分化以後,自然界成了人的生活環境和活動對象,仍然具有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性,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運動和發展。人的一切能動性都是建立在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利用的基礎之上,人的一切活動的成功都取決於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認識活動中堅持觀察的客觀性,使認識的結果符合客觀實際;在實踐活動中堅持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的目的、計劃對象化、客觀化,在實踐的結果中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但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現實性原則。馬克思之所以是馬克思而不是黑格爾,就在於馬克思的人學理論思想都是以唯物主義理論為前提的。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堅持“自然界對於人的優先地位”;在物質和精神的關係中,主張“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反作用於物質”;在人和勞動的關係中,強調“人是勞動的前提,也是勞動的結果”;在人和社會的關係中,提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國家、社會”、“社會決定個人的特質”;在人和曆史的關係中,認為“人是劇作者,也是劇中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區別於非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的最主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