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並實際探討人的發展的現實條件,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重要特點。以往的思想家從人的抽象本質或某種善良的願望開始,把人抽象化、理想化,“公然舍棄實際條件”[1]。馬克思克服了這種缺陷。馬克思的一生努力尋找人類解放的途徑和全麵發展的條件,並以實際行動去創造這些條件,推動人的發展。為此,他始終以自然史的精確性去考察人民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去探討人的全麵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動力,也是人的發展的前提和動力。馬克思在談到人的發展時總是反複強調,人的全麵發展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曆史的產物,歸根結底是社會生產力的產物,人的發展無疑是以人的生命存在為前提的。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日益豐富的生活資料,使人擺脫貧困狀態,並在基本滿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享受和發展。事實充分說明,“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麵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2]。如前所述,人的發展表現為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生產力,“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3]。
人的發展也表現為人的社會關係的發展,生產力則是生產關係以及全部社會關係的基礎。隻有通過生產力的發展,才能促進生產關係的調整和變革,實現社會製度、社會形態的完善和更替。“個人的全麵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麵性,而是他的現實關係和觀念關係的全麵性。……要達到這點,首先必須使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成為生產條件,使一定的生產條件不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界限。”[4]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也唯有借助於這些生產力,才有可能去實現這樣一種社會製度,在這種社會製度下不再有任何階級差別,不再有任何對個人生活資料的憂慮;在這種製度下第一次能夠談到真正人的自由,談到那種同已被認識的自然規律相協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