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的形成和發展的原因、根據,人的本質是什麽,這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不是別人,正是馬克思首先把人的本質和勞動聯係起來,正確解答了這個人學之謎,並由此奠定了整個人學理論的科學基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這是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一個科學論述。
雖然,這時馬克思對人的勞動、人的本質的理解還帶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還受到黑格爾關於人的本質論述的一定影響;在“類特性”的術語上也帶有費爾巴哈人本學的痕跡,但是他比黑格爾、費爾巴哈前進了一大步。他在勞動中看到了人的自我產生的過程;把人的本質與勞動明確地聯係起來;他指出了人的活動是自由、自覺的,與動物的生命活動有質的不同。他所說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包含了他後來反複說明和論證的社會勞動,特別是物質生產實踐;他的“人的類特性”的論斷,包含了把人的本質解釋為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的可能性,雖然在當時還沒有做出這樣的結論。
我們判斷馬克思的某一論斷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科學的,不能隻是停留在這一論斷本身,而必須與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係結合起來。首先要與這一論斷的前後內容聯係起來,這裏也就是要看“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作為“人的類特性”和《手稿》整個內容的關係。應當說,勞動是人之為人的類本質、勞動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征這一點,在《手稿》中是很明確的。正因為這樣,馬克思才把勞動對象化稱之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把工業“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並形象地指出,“工業的曆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也正是因為這樣,馬克思才把人通過勞動實踐創造的對象即改造無機界,稱之為“人化的自然界”或“人類學的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