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研究(精裝)

四、關於物質生產、人自身生產、精神生產的關係

字體:16+-

物質生產、人自身生產、精神生產的關係及其曆史地位的問題,本來與曆史發展的規律問題密切相關,但由於這一問題在我國哲學界引起了較長時間的討論,而且在討論過程中出現了大起大落的現象,因此,我把這一問題單獨加以介紹。

從總體上看,我國哲學界對物質生產、人自身生產、精神生產的關係及其曆史地位的研究與討論,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50-60年代,這一階段的研究和討論受到蘇聯哲學界的影響,基本上否定了“兩種生產”理論,即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生產是曆史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的觀點,並認為把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生產同等看待,是犯了“二元論”的錯誤。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一階段的研究和討論則基本上肯定了“兩種生產”理論,認為人類曆史就是物質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曆史,因而“兩種生產”理論不是“二元論”,而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是曆史中的決定性因素。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一階段的研究和討論充分肯定並深化了“兩種生產”理論,同時提出了精神生產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全麵展開了對“三種生產”——物質生產、人自身生產和精神生產之間關係的研究。問題的探討還在不斷地深入。

從曆史上看,關於“兩種生產”理論的爭論始自對恩格斯一個著名論斷的不同理解。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曆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麵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麵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一定曆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製度,受著兩種生產的製約:一方麵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製約,另一方麵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製約。”[8]首先指責恩格斯這一觀點的是“第二國際”的理論家亨利希·庫諾夫。庫諾夫認為,恩格斯的這一觀點是“把**同經濟方式等量齊觀”,否定了“社會製度和社會觀點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完全破壞了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統一性”[9]。繼而非難恩格斯這一觀點的是俄國的米海洛夫斯基。在米海洛夫斯基看來,恩格斯“改變了最初的觀點”,不得不承認在物質資料生產之旁還有“同等意義”的因素。蘇聯哲學界一度認為“兩種生產”理論是不精確的提法,犯了“二元論”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