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過程”簡稱曆史,這一概念在馬克思那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馬克思賦予曆史以內在變化和發展的含義,“聯係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曆史’”[4]。“沒有發展”,也就“沒有曆史”。馬克思經常用“排除曆史過程”、“沒有曆史要素”來批判那種“抽象的”觀點,其中,不僅包括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而且包括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
在馬克思看來,曆史就是變化,就是聯係的新形式不斷產生的過程,也就是發展過程。同一形式的重複,沒有形式和內容的變化,盡管存在著也沒有曆史。例如,在談到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典型——印度時,馬克思指出:“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曆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曆史”[5],並認為“沒有曆史”本質上是指“不發生變化”、“不變性”。亞細亞生產方式中的“自給自足的公社不斷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產出來,當它們偶然遭到破壞時,會在同一地點以同一名稱再建立起來,這種公社的簡單的生產機體”[6],為我們提供了一把理解亞洲社會不發生變化的鑰匙。
馬克思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曆史科學。曆史可以從兩方麵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7],即曆史可以區分為自然曆史過程與社會曆史過程。依據馬克思時代的科學條件,馬克思當時所理解的“自然曆史過程”,是指自然界聯係形式多樣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馬克思是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含義上理解這一過程的,即把自然界聯係形成多樣化的過程理解為“生物進化過程”:“達爾文注意到自然工藝史,即注意到在動植物的生活中作為生產工具的動植物器官是怎樣形成的”[8]。因此,馬克思所說的“自然曆史過程”不是泛指一種“自然必然性”,而是指動植物“器官”的“形成史”、“生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