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點範疇的不同,預示著馬克思主義曆史觀與其他曆史哲學的本質不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曆史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曆史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從發生學意義上說,曆史主體與客體都不是預成的、以自身完滿的形態進入人類曆史的,相反,曆史主體與客體都是人們實踐活動創造和重建的結果。人的社會存在隻能是實踐中的存在,生產力是人們的實踐能力。從根本上說,曆史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是主體連續不斷的建構過程,是自然界對人的生成過程,是“人改造自然”與“人改造人”的過程。因此,馬克思從“感性的人的活動”的角度,以實踐為出發點範疇來考察和理解一切曆史現象,來審查、評價和改變以往曆史哲學的範疇和規範。
人隻能通過實踐才能維持自己的存在。實踐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製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也必須進行活動互換,並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而物質實踐又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製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這就是說,實踐是一切社會關係“由此產生”的源泉,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人的存在方式。正是在這三重意義上,實踐具有曆史本體論的意義。不是別人,正是馬克思把曆史理解為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並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7]。因此,以實踐為出發點範疇來考察曆史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反思曆史的進程及其規律,便成為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根本特征。
在馬克思主義曆史觀中,實踐原則也就是主體性原則,馬克思始終是把實踐和主體聯係在一起來考察人類曆史的,並認為人既是曆史的“劇中人”,又是曆史的“劇作者”。具體地說,人不僅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而且不斷地變革和創造著自己的社會關係。實踐是主體自身不斷重建的活動,是環境的改變與人的自我改變相統一的活動。因此,出現在曆史中的人不僅是一個被決定的存在,而且(甚至首先)是一個創造性的存在。人的被決定性隻是作為某種曆史條件的製約因素出現在人的創造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