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精裝)

二、討論和爭論的主要問題

字體:16+-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有賴於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和相互辯駁,正是這種爭論,激發了新的思想,促進了研究的深入。價值哲學發展也不例外。下麵我們就這些年來討論和爭論的主要問題分三個題目作一簡要述評。

(一)一個哲學領域的發現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受蘇聯哲學教科書體係的影響,其內容基本上是由對各種規律的敘述或論述構成的,價值問題一直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禁區或“盲區”,極大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實生活的聯係。當代中國價值哲學的研究,首要的貢獻就是突破這個禁區或盲區,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的哲學領域,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觀察問題的新的視角。

1.價值與實踐和現實生活的關係問題

價值問題原本就是實踐和現實生活過程中人們必然要接觸要處理的基本問題,由實踐標準討論引起的對現實實踐活動的關注和深入思考,必然地引起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探索,這本身也就是對長期被遺忘的實踐活動主體性的解蔽和澄明,是對馬克思最強調的從現實的人出發的基本立場的回歸。這是總的傾向,在具體觀點方麵還是存在一定分歧和爭論。

比如,在關於目的能否作為檢驗實踐成功與否的標準的爭論中,反對者認為,目的本質上屬於主觀的東西,如果以目的作為檢驗實踐成敗的標準,就會與唯心主義劃不清界限。支持者則認為,在現實生活和語言習慣中,成功和失敗原本就是以是否實現了預期目的來定義的。離開了目的性來討論實踐和實踐的成敗,實際上是脫離了實踐的主體性來抽象地理解實踐本身,是一種“偽實踐”或對於實踐的“偽概念”,這也正是長期以來在實踐問題上陷入誤區的根本原因。

再如,受長期盛行的混同主體性和主觀性的觀念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人的需要和目的都是主觀的,總害怕一強調需要和目的的作用,就會陷入唯心主義。價值論研究興起後,許多論者論證了主體需要和價值的客觀性品格,認為目的作為行動結果的超前反映形式,其形成既取決於主體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程度,也取決於主體對自身需要和能力的具體把握,是現實實踐活動的核心的支配性的要素。而目的的形成本質上是一種價值選擇的結果,在實踐過程中主體根據需要滿足的情況和目的的實現程度對實踐目標和實踐手段等進行不斷的評價和修正,這本身就是實踐不斷發展的過程。簡單地劃分主觀客觀,機械地堅持客觀決定主觀的模式勢必無法合理理解這種現實生活和實踐的複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