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說過,價值意識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有下意識的層麵、情感-心理的層麵和理智-觀念的層麵。下意識層麵和情感-心理層麵的價值意識,具有很突出的個人主體性和個性特征,非理性的色彩比較濃厚,而理智-觀念層麵的價值意識,則一般對知識有較強的依賴性,往往借一定的價值判斷而表現出來。大致說來,價值觀念就可看作是理智-觀念層麵的價值意識,是建立在一定知識基礎上的具有相當的理性色彩的價值意識。簡言之,是一種理性化的價值意識。
價值觀念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基礎,因而也具有較為確定的形式。價值觀念的這些形式就是各種評價的標準,這些標準按照一定的結構而形成價值觀念的體係或係統。任何人的價值觀念、任何社會的價值觀念都表現為一種係統性的存在,是一種觀念體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主體所遇到的價值是多種多樣的,他要從各個方麵評價這些價值,就必須依靠多種評價標準。一種價值觀念體係與另一種價值觀念體係的差別,往往不在於其構成要素的不同,而在於這些要素的結構不同,即它們的排列順序或優先順序不同。這種排列順序或優先順序集中體現在信念和理想之中,因此,信念和理想就成為一種價值觀念的核心。賓克萊寫過一本著名的書,叫《理想的衝突》,副標題是“西方社會中變化著的價值觀念”,是抓住了價值觀念的實質的。
信念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們在理解上有著很大分歧的概念,同時又是一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的概念。羅素認為,信念是“有機體的一種狀態”,他把信念分為兩種,一種是精神狀態,這是“靜止的信念”;一種是用行動表現出來的狀態,是“動態的信念”。用他的說法,“靜止的信念是由一個觀念或意象加上一種感到對的情感所構成的”。[1]羅素討論和論述問題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喜歡從常識出發,他所說的信念也是平常人們所說的信念,相信某種觀念或意象是對的,相信這觀念所指陳的對象是存在的,或者是會出現的,這就是信念。在他那裏,不僅是人,就是一些動物,如狗和狐狸,也是有這種信念的,所以他說信念是有機體的一種狀態。而在其他的許多理論家那裏,一般不采取這種含義,往往把信念看作是對於一種具有重大價值的未來狀態的確信。或者說,這“信”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一種確信不疑的堅信,“念”也不是一般的觀念、意象,而是對一種具有重大價值的未來狀態的意念、想念、理念。如科普寧就認為,“信念是理念客體化的主觀手段”[2],把信念與信仰當作是一回事。一些心理學著作也把信念定義為“人對於在生活上所遵循的原則和理想的深刻而有根據的信仰”[3],也把信念和信仰當作是同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