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

一、一個多重性的問題及不同回答

字體:16+-

現代研究價值論的學者大多認為,價值與事實的區別是英國哲學家休謨最先提出來的,在一些文獻中這個問題也就被稱作是“休謨問題”。其實這種觀點並不很確切。因為這個問題具有多重性或多方麵的內容,休謨主要是提出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能否過渡、從以“是”為連係詞的判斷過渡到以“應該”為連係詞的判斷是否具有合法性。休謨在《人性論》中指出:“在我所遇到的每一個道德學體係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個時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進行的,確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對人事作了一番議論,可是突然之間,我卻大吃一驚地發現,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通常的‘是’與‘不是’等連係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一個‘不應該’聯係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卻是有極其重大的關係的。”[1]休謨認為,如何從“是”的判斷過渡到“應該”的判斷,是需要作者做出說明和解釋的,可是以往的著作家們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我相信,這樣一點點的注意就會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係,並使我們看到,惡和德的區別不是單單建立在對象的關係上,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2]

我們知道,休謨屬於英國經驗論派的哲學家,以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著稱於世,恩格斯就曾講,近代不可知論的著名代表是休謨和康德。在休謨看來,我們隻知道自己的經驗,經驗之外有什麽、什麽引起了如此這般的經驗,都是不可知的,甚至也是不可問的。後來列寧對此有一段評論,說經驗本來是人與外部世界聯係的橋梁,可在這些經驗論者這裏,經驗成了隔絕人和世界的屏障。休謨的懷疑論首先是針對神學的各種教條的,是以懷疑的方式來否定上帝的存在。在道德和價值判斷問題上,他提出的問題主要是價值判斷的根據問題。如果從以“是”為連係詞的判斷不能過渡到以“應該”為連係詞的判斷,從事實判斷無法推出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就被懸空了,這也就是他說的“就會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係”。這些通俗的道德學體係就是以基督教戒條為基礎的道德體係。休謨以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變相而曲折地否定了上帝存在的真實性,否定了宗教倫理和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係,這是他的革命性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休謨其實已經開了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