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

二、作為“大寫的邏輯”的《資本論》

字體:16+-

《資本論》的“三大批判”集中到一點,就是破解“存在”的秘密。而破解“存在”的秘密,是一切哲學思想的聚焦點;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則構成各種哲學思想的分水嶺。馬克思與他所批評的“哲學家們”的原則分歧在於,後者總是把“存在”視為某種超曆史或非曆史的存在,因而以追究“世界何以可能”而“解釋世界”;馬克思則把“存在”視為“現實的曆史”的存在,因而以探索“解放何以可能”而“改變世界”。正是以“改變世界”的理論自覺,馬克思終生致力於研究“現實的曆史”;而對“現實的曆史”的研究,則構成馬克思為之付出畢生心血的《資本論》。《資本論》是關於“現實的曆史”的存在論。

(一)經濟範疇與現實的存在

毫無疑問,《資本論》是由經濟範疇構成的理論體係。正因如此,人們往往隻是把《資本論》視為關於“資本”的經濟學巨著,或者僅僅認為《資本論》包含某些哲學思想,而不是把《資本論》視為關於“存在”的哲學巨著。然而,正是這個由經濟範疇構成的宏偉的理論體係“對現實的描述”,在人類思想史上史無前例地揭示了“物和物的關係”掩蓋下的“人和人的關係”,從而揭示了“現實的曆史”即“存在”的秘密。

關於“存在”,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誌意識形態》中作出這樣的論斷:“意識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1]關於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隻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2]正是從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出發,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表述了他們與“獨立的哲學”的原則性分歧:“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曆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曆史就沒有任何價值。”[3]這個原則性分歧,深刻地表明了馬克思恩格斯哲學研究的原則立場,即以“現實的曆史”為對象的曆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