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是作為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和批判而存在的,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和批判絕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外在說教,而是通過“三大批判”——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空想社會主義批判——所指向的“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而具體實現的。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貫穿著這三大批判,而且都是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現實的曆史”即資本主義社會,並由此構成“超學科”的、作為“一整塊鋼鐵”而存在的否定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為之付出畢生心血的《資本論》,更是他“三大批判”的具體結晶。恩格斯曾指出,“1867年在漢堡出版了《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卷,這是馬克思的主要著作,這部著作敘述了他的經濟學觀點和社會主義觀點的基礎以及他對現存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後果進行的批判的基本輪廓”[1]。馬克思的《資本論》真正地實現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的革命性變革。
(一)《資本論》的哲學批判:反對“抽象對人的統治”
馬克思《資本論》的哲學批判,並不僅僅是“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法的實際運用,而是通過“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證法,深入到物與物的關係掩蓋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背後,揭示和破解人被“抽象”奴役和統治的“秘密”。
資本主義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對於這種存在方式,馬克思的根本性的論斷是:“在資產階級社會裏,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2],反而“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在馬克思的視野裏,他所麵對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最根本事實就是“抽象成為統治”。但這個“抽象”到底又是什麽?按馬克思緊接著的解釋,“抽象或觀念,無非是那些統治個人的物質關係的理論表現”。[3]由此可以看出,抽象就是現實社會中的作為物質關係而存在的商品、貨幣和資本,也即作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看不見的手”的交換原則和交換體係。而這實際上構成了作為“非神聖形象”的“資本”。對此,科西克指出:“到了十九世紀,至上的實在不再以超驗的上帝的身份在天國實行統治;而是下降到地上,以超驗的‘經濟’(即拜物教化的人類物質產品)的身份實行統治。”[4]資本作為上帝出現了,一躍而成為商品世界的統治者。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與古典經濟學的絲絲縷縷的關聯:正是那個抽象的“一”(本質)——絕對精神幻化成了“資本”在現實經濟中作為“普照的光”的統治地位。[5]由此可見,在馬克思的時代,資本與形而上學結成了“神聖同盟”,二者相互拱衛,共同實現了“抽象對人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