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精神的瓦解,是以黑格爾學派的分裂為開端的,而青年黑格爾派的內部紛爭——主要是“實體”和“自我意識”的分離和對立——則成為這一瓦解過程的重大標誌。問題首先與圍繞黑格爾哲學之“理性神學”性質而來的爭論有關。黑格爾稱自己的哲學是“真正的辯神論”(或“神正論”,即對上帝的論證或證明),思辨哲學就是理性地達到真理,而達到真理就是達到並證成上帝。“爭論涉及到對宗教哲學的無神論解釋或有神論解釋:絕對者的現實實存是在道成肉身的上帝裏麵,還是僅僅在人性裏麵。”[2]當這一爭論迅速擴展到關於“實體”和“自我意識”的關係問題時,那些黑格爾力圖加以調和的矛盾——哲學與宗教、曆史與邏輯等的對立——再度出現了,並且再度成為哲學思想的主要興趣。
一、黑格爾哲學的解體與青年黑格爾派
黑格爾之後的“理論的德國”,有實踐意義的首先是兩種東西,即宗教和政治。但是,政治在當時是一個荊棘叢生的領域,所以,主要的鬥爭就集中為反宗教的鬥爭。[3]很明顯,在黑格爾的體係中,宗教和哲學有著一種異常親密的聯姻。因此,在圍繞著宗教問題的思想鬥爭中,黑格爾哲學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相反,這一哲學很快就成了風暴的中心。
在黑格爾的哲學體係中,上帝(絕對)這個概念不僅保留了宗教的內容,而且特別地具有哲學上的重要性。按照黑格爾的觀點,宗教和哲學應該是統一的。因為宗教和哲學實質上具有同樣的內容,即真理。如果說宗教可以不要哲學,那麽,哲學卻不可以沒有宗教,毋寧說哲學即包含有宗教在內。[4]這意味著把理性與信仰調和起來:以客觀真理為內容的信仰,乃是經過精神的驗證而產生的結果。在《小邏輯》第二版序言中,黑格爾引用巴德爾的話來說,隻要宗教及其教義尚未從科學方麵獲得基於自由研究而達到的真正信念,它就不能成為受人尊敬的、“普遍的愛的宗教”。因此,宗教的複興有賴於使它獲得一個理性的理論,並以此來剝奪無神論者的地盤。這裏出現的乃是安瑟爾謨的原則:如果我們承認一個信仰,但卻不同時去努力理解信仰的對象,那麽,這乃是由於懈怠和懶惰。因此,真正重要的乃是恢複“科學思考的能力”,從而理性地達到上帝(真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