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研究

第二節 以“實踐”綱領為基礎的本體論革命

字體:16+-

在馬克思的偉大哲學創製中,“感性活動”即“實踐”綱領具有基本的和決定性的意義,並且它首先是作為本體論的原理而具有這樣的意義。依據這一綱領,馬克思史無前例地把存在者的存在把握在感性活動的過程中,從而不僅與黑格爾、費爾巴哈的本體論立場劃清了界限,而且批判地脫離了整個哲學—形而上學(這正是費爾巴哈試圖完成而終歸於失敗的目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開展出以“實踐”綱領為基礎的本體論革命。這一本體論革命的意義和後果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1)超感性世界(及其神話學)的傾覆;(2)單純理論態度的終結;(3)現代形而上學基本建製——意識之內在性——的瓦解。

一、超感性世界的傾覆

馬克思在哲學上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首先是本體論性質的。正是這一深刻的本體論革命,意味著超感性世界的破產和傾覆。所謂超感性世界,就是指自柏拉圖以來始終被當作真理和現實的領域,即形而上學世界。正如我們在“緒論”中所闡述的那樣,形而上學的基本定向是關於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的(即本體論的),而這一定向的要點是:感性世界(形而下的世界)與超感性世界(形而上的世界)的絕對分離和對立;真理性和本質性僅僅歸屬於超感性世界;而感性事物的實在性僅僅在於它“分有”了超感性世界的真理性(神性)。在整個西方哲學—形而上學的曆史中,從而在近代哲學肇始於笛卡爾並完成於黑格爾的發展曆程中,形而上學的上述要點(即柏拉圖主義)得到了始終如一的貫徹、鞏固和發展。首先體會到超感性世界的本質性崩塌,並把它道說出來的是費爾巴哈。

按照費爾巴哈的批判性見解,超感性世界的直接領域就是宗教神學(即宗教反思)。在神學中,上帝的本質正就意味著超感性領域的目標設定,意味著這種目標設定從外部規定著並掌握了感性的塵世生活。費爾巴哈把這樣一種關於存在者整體的觀念指認為“異化”。因為神學的秘密無非是人本學(即宗教真理),上帝的本質歸根結底乃是“人自己的人的本質”。不僅如此,費爾巴哈還指出,黑格爾哲學、思辨哲學、近代哲學乃至整個哲學,都在本質上包含著與宗教神學相同的異化形式,亦即以建立超感性世界作為真正的奠基,通過不斷鞏固和推進它對於感性世界的優先權和統治權來設定存在者整體的基本結構。因此,哲學和神學雖然形式上有差別,但兩者都是完備的超感性世界的神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