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靜水深流:哲學遐思與文化斷想

走近工程哲學——讀《實踐哲學視野中的工程》

字體:16+-

“工程”一詞,人們並不陌生,從人工開物的那一刻起,人們便生活在工程之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工程是人的最切近的生存樣式。可是,人們自覺地對工程的存在進行哲學反思卻較為滯後,直到19世紀,人們才開始對工程的存在進行理論研究和哲學反思。

從那時起到現在,人們對工程的研究和反思有四種範式:一是專業工程學的範式,這是對特定領域所展開的工程實踐的研究,如機械工程學、電子工程學、冶金工程學、環境工程等;二是社會工程學的範式,這一研究範式關注的重心是社會工程的模式設計和選擇,馬克思明確提出“社會工藝學”這一概念,波普爾批判了“烏托邦的社會工程”,主張“逐步的社會工程”,並認為“逐步的社會工程”,即對社會進行逐步的、切實可行的改造”;三是技術哲學的範式,米切姆對這一研究範式作了精當的說明,即“工程的技術哲學始於為技術辯護,或者說始於分析技術本身的本質——它的概念、方法、認知結構和客觀表現……工程的技術哲學甚至可以稱為技術哲學,它用技術的依據和範型來追問和批判人類事物的其他方麵,從而加深和拓展技術意識”;四是工程哲學的範式,這種範式直接把工程作為哲學的研究對象,並試圖在哲學的“地圖”上圈出自己的位置,工程存在論、工程價值論、工程美學等都屬於這一研究範式。這四種研究範式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失,即忽視了工程的生存論意蘊和工程結構的生存論展延。

張秀華博士注意到這一“破缺”之處,她的《實踐哲學視野中的工程——工程生存論引論》(以下簡稱《工程生存論》)通過對理論前提的批判,即追問以生存論詮釋工程的合法性,闡明生存論在工程追問中的優先性;堅持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研究範式,按照“麵向事實本身”的現象學原則,對工程給予生存論的詮釋,從而通過生存論的解釋原則規範人類的工程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力圖實現思維範式的轉換,即從以“工程是什麽”轉向“為什麽工程”、“應當如何工程”,以及人“如何以工程的方式存在”,換言之,從知識論範式轉向生存論範式,以此為前提探究工程的存在,追問工程的意義,從而把工程的知識論考察置放到生存論的基礎上,履行哲學對工程的價值批判的使命。這一轉向猶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我們看到了一片希望的田野。在我看來,這是“關於工程的哲學”,而非“工程中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