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貴州地理

第一節 自然特征

字體:16+-

一、地質環境特征

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帶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華南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由於漫長地質時期的殼幔作用和板塊運動,形成了貴州複雜紛繁的地質景觀,並以“沉積岩王國”、“古生物寶庫”著稱於世。

(一)地層發育特點顯著

地層發育齊全,自新元古界至第四係均有出露。地層連續,多為整合接觸,特別是震旦紀至三疊紀海相地層中富含多門類生物化石,且保存完好,形成了具有重要影響的甕安生物群、江口廟河生物群、遵義牛蹄塘生物群、凱裏生物群、盤縣生物群、興義生物群、關嶺生物群等。

地層主要由沉積岩、淺變質沉積岩組成,火成岩和深變質岩很少。在沉積岩中又以碳酸鹽岩最為發育。據統計,碳酸鹽岩地層的累計厚度達20000m,分布麵積10.9×104km2,約占貴州國土麵積的61.9%。碳酸鹽岩的廣布為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提供了物質條件。

地層組成物質垂向上分異明顯。新元古界以海相陸源碎屑岩為主,其次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少量碳酸鹽岩,大部分已變質為綠色岩係;晚三疊世晚期以後全為陸相碎屑岩。縱向上的三分性展示了貴州地殼由海向陸的演變過程,同時也為現今的地貌分異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構造運動

1.構造運動的基本特點

在已知近10億年的地質曆史中,貴州經曆了武陵、雪峰、加裏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5個階段。雪峰運動奠定了揚子陸塊的基底,廣西運動使黔東南地區褶皺隆起與揚子陸塊融為一體,以後又經曆了裂陷作用、俯衝作用階段,燕山運動奠定了現今構造的基本格局。在多次造山作用的過程中,地應力場不斷變化,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形式。其特點是:貴州的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變形不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燕山運動造就了現今構造的基本格局,喜馬拉雅運動奠定了今天地貌發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