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題涉及的是筆者長期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的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在發生著根本轉變,正在從“世界走向中國”向“中國走向世界”轉變。原創中國理論、中國話語體係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必要條件,因而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根本使命。我們的學術究竟距離這一根本目標還有多遠?需要客觀丈量科學研究的創新圖譜,分析各個研究範式的創新能力和盤點我們的理論研究創新成果,總結以往的理論創新經驗,當然也需要找出差距和分析原因,把創新研究與創新活動內在地關聯起來,以深度研究來促進理論創新,建立創新的互動機製。這就是本書設計的初衷。
本書作為應邀之作,許多內容的展開需要與叢書的其他著作格調保持一致,因而不能更加隨心所欲地加以發揮。但是,本書選擇的三個切入點是經過慎重考量的。那就是:以“出場學”視域來推進以問題為中心的“反思的問題學問題學”研究;科學分析各個研究者的理論視域;科學辨識和把握研究範式和學派譜係。這使得本書與以往所有做學術史研究和對話史布展的著作風格有較大的差異。與我已經完成的學術史著作和正在完成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成果風格很不一致。這正是本書的獨特之處。相信細心的讀者能夠從中體悟出本書的研究境界,並在方法論自覺層麵上把握本書的內在思想脈絡。
感謝北京師範大學楊耕教授,作為叢書主編,他對於本書的構思給予的寬容和理解,也給予了我莫大的寫作自由。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饒濤等各位同仁,他們為本書的高質量出版不辭辛苦地付出了大量的勞動。當然,也感謝江蘇師範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範式研究中心”的各位專家,即我的昔日同事,讓我繼續能夠利用中心的數據庫資料來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