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盧卡奇之後,物化批判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引起巨大反響。這種反響,同樣不是出於概念上對馬克思的直接承繼,而是出於盧卡奇新的概念論說語境和批判邏輯,即對韋伯現代性思想的一種邏輯翻轉,是對現代主體意識物化的反思,及對其潛藏著的對整個現代文明的擔憂。這正是法蘭克福學派後來實現的事情。當霍克海默正式提出“批判理論”(Kritische Theorie)這一全新理論範式的時候,對物化現象的批判顯然是他們要在新的深度上加以揚棄的事業。這首先體現在法蘭克福學派最初的核心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的相關著作,特別是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之中。盧卡奇的物化批判邏輯給予他們重要啟發,然後,被他們超越。
在《啟蒙辯證法》的漢譯本中,物化相關概念的翻譯同樣存在一定的混亂。中文的物化有時對應Verdinglichung,有時對應Versachlichung,而Versachlichung有時被譯為物化,有時被譯為對象化,有時又被譯為客體化。[10]在這裏筆者其實並沒有要苛責譯者的意思,畢竟無論是哪個“物化”都沒有成為文中大量使用的術語,而且兩個概念的使用方式也沒有真正質性的差異。如果非要區分的話,可以說,Versachlichung用得比較少,並且主要出現在《啟蒙的概念》一文中,主要是指現代社會中,人被物質生產和工具理性所驅動,成為缺乏主體性的事物性存在。這也就使啟蒙走向了反麵。神話時代“泛靈論使事物(Sache)靈魂化(beseelt),而工業化卻把人的靈魂(Seelen)事物化(versachlicht)”[11]。可以說,這接續的是盧卡奇的韋伯式物化批判的基本思路,而不是馬克思的生產關係事物化的思路。“主體在取消意識之後將自我事物化(versachlicht)的技術過程,徹底擺脫了模糊的神話思想以且一切意義,因為理性自身已經成為萬能經濟機器的輔助工具。”[12]從盧卡奇到《啟蒙辯證法》,物化批判的主旨不在於揭示拜物教的經濟關係本質,而在於立足主體,反思“人在工廠和機關裏的事物化(Versachlichung)”[13]。